明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1章 大炮和西域的求援,三國:我能趨吉避凶,明巧,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當華朝全國上下都沉浸在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浪潮及科技創新的激流中時,兵部下屬的科研所也以其獨特的姿態,緊跟時代的步伐,不甘人後。這是一個充滿生機與變革的時代,每一個細微的進步都可能成為推動整個國家走向更加輝煌未來的強大動力。
科研所內,工匠們忙碌的身影與四濺的火花交織在一起,彷彿共同繪製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工業畫卷。他們或蹲或站,手中的工具飛舞,每一次敲打、每一次切割,都傾注了無盡的汗水與智慧。
這裡不僅有著對常規刀槍劍戟、弓箭、連弩、投石機等傳統武器的研究,更有著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炸彈、手榴彈、大炮等熱武器的研究。
這是一項足以改變戰爭形態的偉大事業,它意味著華朝即將邁入一個全新的時代。
然而,受限於現今的材料、鋼鐵、機械加工製造能力,張循還無法讓工匠們製造出精密的火槍等現代化武器。但他深知,只要能夠邁出熱武器這一步,未來的路將會更加寬廣,華朝的軍隊也將因此擁有更加強大的戰鬥力。
於是,張循決定先從最基礎的大炮入手。他深知,只要能夠製造出大炮,就能瞄準對方城門、城樓等薄弱的地方進行轟炸,那麼華朝的軍隊就能像成吉思汗橫掃天下那樣,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
在這個時代,大多數人對於大炮還一無所知,它們彷彿是來自遙遠未來的神秘武器。但張循卻不同,他來自後世,對於大炮的原理、構造、發射以及爆炸機制都有著大概的理解。
而且他還有系統進行推演,知道往哪個方向研究是正確的道路。這無疑是科研所最大的幸運,也是華朝科技飛速發展的秘密武器。
然而,研究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在這個時代,沒有先進的機床,工匠們只能採用一體澆鑄成型的方式來鑄造炮管。這種方法雖然簡單,但炮管內部卻不夠精密,還需要手工打磨。這不僅費時費力,而且質量也難以保證。
即使如此,工匠們並沒有因此氣餒,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不斷地改進工藝,終於逐漸摸索出了一套相對成熟的生產流程。
與此同時,撞針、引線、發射藥、炮管長度厚度、爆炸機制等關鍵技術的研發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一名墨家子弟的帶領下,科研所的研究人員們日夜奮戰,歷經無數次失敗與挫折,終於在太平六年(199年)的夏天,研究出了第一座可以用於實戰的大炮。
這座大炮雖然看起來有些笨重,但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它的炮管經過精心打磨,內部光滑如鏡,能夠確保炮彈在發射時不會受到過多的阻力。而撞針和引線的設計則確保了炮彈能夠在合適的時間被點燃並爆炸。在科研所自己實驗了幾次沒有問題後,這一振奮人心的訊息迅速上報給了皇帝張循。
張循聞訊大喜,他深知大炮的出現對於華朝來說意味著什麼。有了大炮,打仗攻城將更加便捷高效。投石機拋射炸彈雖然威力也不小,但準頭太差,而且受限於重力,三五百米就是極限,速度也慢,對方可以根據炸彈飛來的方向進行躲避。
但大炮不同,只要地形適宜,在對方城池附近的山上架起大炮,幾里遠都能轟炸得到。而且炮彈飛行速度也快,根本不給敵人發現炮彈進行躲避的時間。
於是,張循立即移駕洛陽城外山中的兵部科研所秘密基地,準備親自參觀華朝第一座大炮的發射實驗。
在內閣大臣兼兵部部長趙雲的陪同下,張循來到了實驗現場。他站在一座小山丘上,遠遠地望著那座即將轟鳴的大炮,心中充滿了期待與激動。
隨著一聲令下,大炮開始發射。第一發炮彈呼嘯而出,劃破長空,如同一條憤怒的火龍,最終在三里外的靶場上爆炸。緊接著,第二發、第三發、第四發、第五發炮彈也相繼發射出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