闌風伏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2章 明州收尾結束浙江之行,掌洞天福地,建人間仙國,闌風伏雨,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在句章古城順著餘姚江逆流而上,大概3公里處就是河姆渡遺址。

夏先衍一行人沒有坐車過去,上軍區的人開著車直接去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著。他們則是直接順著河邊的小路走過去的,沒有路也沒關係,以他們的身手這一小段距離沒什麼難度。

也就用了20分鐘的時間幾人就到達了河姆渡遺址。

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坐落於四明山與翠屏山之間的姚江谷地,以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和鯔山遺址3個同屬河姆渡文化的文保單位為核心,同時補充納入井頭山遺址、施岙遺址。

夏先衍一行人進入河姆渡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後開始沿著最早孕育出靈源的五處遺址進行調查。

河姆渡遺址區域,彷彿是一個時光隧道,將人帶回到六七千年前華夏東南沿海地區六七千年前的稻作農耕社會。

走進田螺山聚落考古與稻作農業考古展示區,一幅新石器時代中期東南沿海依山傍水型聚落的畫卷徐徐展開。在這裡,人們可以親身感受到江南最早的魚米之鄉所獨有的魅力和風情。

繼續前行,來到鯔山遺址區域。這裡保留著最原始的自然環境和聚落佈局,讓人彷彿穿越時空,置身於遠古時期的村落之中。

最後,抵達井頭山遺址區域。這裡不僅是華夏沿海地區海洋文化的發祥地,更是滄海桑田變遷的縮影,沿海文化與內陸文化的交匯。

河姆渡遺址,是世界著名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它代表著華夏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東南江海文化的先驅,與其對應的是以長安半坡村遺址為代表的黃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的中原內陸文化,從而構成了華夏文化源流的兩大區史系統,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

銘刻著華夏民族悠久燦爛的文明篇章。

1973年,考古學家在這裡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大片幹欄式木構建築遺蹟、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和豐富的動植物遺存,以及鳥信仰、太陽崇拜的印記。以這個遺址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主要分佈在今寧紹地區東部和舟山地區,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也是華夏文化的發祥地。

河姆渡遺址發現50多年來,又發現了一百多處河姆渡文化型別遺址,如慈湖遺址、名山後遺址、塔山遺址、鯔山遺址等。其中田螺山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河姆渡文化中最完整的聚落遺址。

魚山·烏龜山遺址出土了一對被叫做“遠古的微笑”的陶耳,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到了遠古先民樂觀開朗的精神風貌。新近發現的施岙遺址,發現了目前世界上面積最大、年代最早、文化系列最完整、證據最充分的古稻田。

在臨近河姆渡遺址的井頭山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先民食用後丟棄的貝殼,具有濃厚而鮮明的海洋文化屬性,是迄今為止華夏沿海發現的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典型海岸貝丘遺址(距今8300~7800年),為探索海洋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資料,實證了寧波作為中國海洋文明的重要源發地。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進步,有耜、魚鏢、鏃、哨、匕、錐、鋸形器等器物,精心磨製而成,一些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圖案,就像是精美絕倫的實用工藝品。

遺址中發現大量幹欄式建築的遺蹟,遺址出土的動物遺骨中,有不少是人工飼養的豬、牛、狗家畜遺骨,表明河姆渡是華夏最早飼養家豬的原始地區之一。

另外出土的木槳六隻,陶舟模型一個,表明河姆渡先民已有水上航行的實踐,漁獵捕撈已是其生產活動的組成部分。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大量陶器和精美的藝術品。

遺址儲存完好,內涵豐富,以發達的耜耕稻作農業、高超的幹欄式建築、獨特的製陶技術為文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雙界歸途之水神歸位

星雲漫步者

Vlog很好但我偏愛寫日記

嬰兒手口溼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