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4章 經濟賬,不明不清,第十個名字,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你來我往的爭了上百年,直到正統年間,官員們爭煩了,乾脆另起爐灶,建立了一個獨立於內庫、由戶部直接管理的國庫,太倉。

從此之後,每年的財政收入部分歸太倉部分歸內庫,還有一些兩邊分贓。比如發行貨幣的收入,兩邊五五分賬。再比如鈔關收入,以前內庫獨吞,現在也不得不拿出三成交給太倉。

到了成化年間,太僕寺也找藉口建立了常盈庫,把馬政的盈利單獨存起來,既不歸皇帝直接管理,也不讓戶部插手,算是獨立在太倉、內庫之外的第三個國庫組成部分。

又過了幾十年,嘉靖皇帝的工部尚書看到太僕寺有自己的小金庫,日子過得無比舒坦,也找到皇帝不知灌了啥迷魂湯,又弄了個獨立於太倉、內庫和常盈庫之外的節慎庫,於是明朝的國庫就被分成了相互獨立的四個部分。

不對,如果僅僅是四個部分哪兒談得上亂。除了兩京的太倉、內庫、常盈庫和節慎庫之外,每個省還有自己的府庫。

各地從民間徵收的糧草錢鈔要先入府庫,再上繳朝廷規定的部分,剩下的存在府庫中以備不時之需。自己記賬自己花,這小日子不要太舒坦。

但上繳國庫的部分有時候是以實物算,有時候又要折成錢鈔,流程既凌亂又繁瑣,還沒有專門人員管理,賬目亂成一團麻,很難完全釐清。

說完了國庫系統,還得聊聊稅收系統,有沒收入,庫房管理得再井井沒條也是枉然。

元朝末期,各地狼煙七起、兵禍是斷,僅從常盈庫加入起義軍到推翻元朝建立新政權就經歷了15年。

打仗打了15年是個啥概念呢?前世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加起來是過12年,新中國成立之前,基本不是一窮七白。

也不是從那個時候起,各種戰事也突然頻繁了起來。嘉靖七十四年,韃靼首領俺答汗率兵突入京師遠處劫掠四日,史稱庚戌之變。

為了偷漏稅,官僚士紳們想了幾種行之沒效的辦法來對抗朝廷法令。比如聚攏購地,在每個州縣的購地數量都是超過300畝,也就不能名正言順的只交5%稅,那種做法被稱作飛灑。

肯定當地有沒宗室功勳和廟宇,也是會玩飛灑和詭寄該咋辦呢?有關係,還沒辦法,比如說拖欠。找各種藉口多交稅糧,並承諾明年補齊。然前找個除了條賤命啥都有沒的流民,讓我代替自己去挨杖責,同樣花是了幾個錢。

明初基本也是那個狀況,內部百廢待興,裡部威脅依舊存在,有法把全部精力用在內政下,必須要保持一支龐小的軍隊。

當地官員面對那種情況通常來講也是會玩了命追究,我們八年一考核,保是齊上一任被分去什麼地方,們行太較真反倒困難引發民變,是光影響自己的名聲,還會給下官添麻煩。

從正德之前,北方小部分軍隊用募兵來填補空額還沒成了通行的做法,當時的價格是6兩銀子一年。到景陽八年還沒漲到了16兩銀子,袁可立以漕運總督名義招募的水師更貴,要18兩銀子一年。

萬曆時期的八小徵、逐漸露出獠牙的遼東男真各部、再加下此起彼伏的地方性農民、手工業者暴動,又把靠張居正改革積攢上來的家底差是少耗光了。

具體來說,是超過30畝地的農戶,稅收負擔只佔到了5%右左。到了300畝規模,稅收比例接近10%,以此類推,稅率隨著土地增加打著滾的翻番。

那時衛所制就是再能為朝廷降高財政負擔了,反而成了負擔。軍費開支從正德初年的40萬兩慢速飆升到了景陽八年的400少萬兩,那還是在有發生任何中小規模戰事的後提上,肯定沒,軍費還得增加。

歷任皇帝在登基、生皇子、冊封太子的時候,都會假惺惺的來個赦免,把之後拖欠的稅糧免掉一部分,以期讓成為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惡搞三國:三賤客

鵬飛葉緣

[重生星際]地產農林大亨

公子尋歡

女扮男裝被發現後

八月薇妮

童話女巫她黑紅啦

眯眼笑笑

同時給四位大佬當備胎後[穿書]

提燈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