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個名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92章 天下第一關,不明不清,第十個名字,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經過5天700多里的長途奔波,以洪濤為首的陸軍指揮體系終於走到了山海關,差不多同時抵達的還有大批後勤輜重。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人誠不欺也。看著路上一串串的馬車,洪濤不由得感嘆起古時行軍打仗的艱辛。三萬人出征,後勤保障差不多也要動員三萬。

這還是大部分使用海運和四輪馬車的結果,如果去掉海船,把四輪馬車換成兩輪的,估計後勤保障人員的數量還要翻兩倍。

前線需要一萬斤糧食,後方就得徵收四萬斤,四分之三全消耗在路上了。這也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對峙時總處於劣勢的原因之一,成本太高耗不起。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此築城建關,遂成為扼東北、華北咽喉要塞的軍事重鎮。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關。

在作者小時候,教科書上都把山海關說成明長城的東起點,當時肯定不是史料不明,就是不知道為啥這樣寫。到了作者參加工作之後,有一年去東北旅遊,偶然在丹東市下轄的寬甸縣發現還有長城。

上網一查才知道,這裡才是明長城的最東端。它西起山海關以北的吾名口臺,繞著遼東鎮綿延幾千裡,被稱為遼東邊牆。

不過山海關做為明長城的最東端,放到此時此刻並沒有錯,因為景陽皇帝登基之後放棄了遼東鎮。此時始作俑者正在一群官員將領的簇擁下站在巍巍雄關面前,左邊看看、右邊看看,還不停的詢問。

山海關在後世裡是個旅遊景區,與居庸關的模樣差不多,就是個帶甕城的大城門樓子。實際上明代的山海關遠不止如此,它是個綜合防禦體系,寫著天下第一關的城門樓子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剩餘的都被拆了。

整體的山海關像個頭向東、腳向西、伸開雙臂、右手還提著大錘的人形。最西邊的腿是西羅城,主要用於囤積糧草兵械。

再往東有條護城河,過了河是西甕城,進了甕城才能進入山海關的關城,也就是人形的胸腹。總兵府、巡撫衙門、軍隊家屬、部分兵營以及少量店鋪和居民都在關城裡居住。

關城的東牆就是長城的城牆,在城牆上開個門,蓋個敵樓,就是天下第一關的城樓。

但這座城樓並不是抵禦敵人攻擊的第一線,它的東邊還有甕城,甕城外面有護城河,護城河東邊還有個東羅城,為人形的頭。東羅城外面還有護城河,這裡才是前線。

光有東西縱深防禦體系就夠了嗎?明朝的設計師覺得不夠嚴密,於是又設計了南北防禦體系,做為人形的左膀右臂。

在關城的南北相距兩裡遠,有北翼城和南翼城,城內也有駐軍,遙相呼應。這下東南西北都有堅城呼應,該滿意了吧。這位設計者還覺得不夠嚴密,光在陸地上紮緊了籬笆,萬一敵人坐著小船順著淺海摸過來咋辦呢。

於是又設計了老龍頭和寧海、威海兩座城,直接把長城修進了淺海,還配上兩座堅城,駐紮守軍嚴密監視,這下想從淺海偷偷溜過來也沒戲了。

按照明末的軍事能力,別說後金軍隊攻不破山海關,讓明軍來攻城一樣也非常非常難。只要內部不出現問題,這裡就算做不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十夫、五十夫也應該夠了。沒有幾十倍的兵力,怕是連關城城牆都難以靠近。

那麼山海關總兵杜松有多少兵力呢?整整七萬!其中少一半是從遼東鎮撤回來的關寧軍,戰鬥力在大明邊軍中還是挺強的。

要是這麼算的話,努爾哈赤沒有七十萬兵力根本就攻不下山海關。那努爾哈赤有七十萬兵嗎,這不是廢話嘛,大明砸鍋賣鐵把衛所裡的老弱殘、連同吃空餉的兵都湊上,估計也就這麼多了。

根據路上接到的戰報,後金這次集結的兵力大致在3萬到6萬左右。攻城一方比守城的數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空間之仙路逍遙

一笑隨緣

死對頭今天也想娶我(重生)

三願大人

作精小公主在求生戀綜爆紅

曉魚乾

大明太子:最強幕後黑手

那片江湖大又圓

偏執團寵:重生頂流女王燃炸天

白蒼蒼

阻止駙馬黑化的100種方法

祁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