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喬的中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25部分,大明武夫,巴喬的中場,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與相貌大有異常的西洋人相比,幕府對看上去和日本人無異的中國商人要寬容得多,幕府給了中國商人們朱印狀(這是一般只給日本商人的特許狀),還規定在長崎貿易的大明商人可以享有較大的自主權——為了禁絕天主教排除西洋影響,幕府規定葡萄牙和西班牙商人只許在長崎港活動、荷蘭和英國商人只允許在平戶港活動,但是中國商人可以隨便探訪其他地方的親朋好友,選擇客棧住所投訴、交易時也較為自由,而不必交給官方統一收購。

在這種種優惠條件的刺激下,日本與大明的貿易往來也很快就發展起來,還培養了一批從事海上貿易的海商,鄭芝龍家族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發展壯大的,甚至還能夠在長崎定居,娶妻生子。

自從大明滅亡、大漢取而代之以後,新的中原王朝一改之前大明對海外貿易的排斥態度,積極地尋求擴張海貿,主動尋求日本幕府來建立外交往來,擴大兩國之間的貿易。一直都希望和中國擴大通商的幕府當然求之不得,在兩邊的努力之下,幾年來兩國之間的貿易量都在穩步擴張,如今已經達到了一個十分可觀的數字。

貿易量擴大,幕府能夠從中抽取更多稅收,上下官員們也能夠從長崎得到更多正規以外的好處,看上去是皆大歡喜的事情,不過在持續了幾年之後,卻又給幕府帶來了一樁極大的煩惱。

原因是兩國之間的貿易實在太過於不對等了。幕府對中國的貿易渴望極大,這時代的日本,手工業完全不如大陸發達,以至於許多生活和生產的必需品都需要從中國進行輸入。從糖果、青衣、麻葛、生絲、綢緞、藥材,都極其仰賴進口。

自從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日本本土並沒有再遭受大規模的持續戰亂,關原之戰和幕府兩次征伐大阪都是快速瞭解,沒有造成全國的禍亂,已經承平了好幾十年,百業興盛。同時,包括幕府在內,各地的大名都在積極地開放金銀礦和其他金屬礦藏,結果在日本已經成為了如今世界上最大的產銀國。

天下安定,手頭上又有了錢,於是日本就開始追求奢侈了,哪怕是底層的農人也開始使用原本為奢侈品的絲織品。根據西班牙人的記錄“來自中國幾千萬的純色或帶刺繡的天鵝絨、純色的琥珀織、綢緞、薄羅紗以及其他各種布料,每年都可以銷售一空,不分男女,都穿著各種各樣帶色彩的衣服,無論是少女還是未婚姑娘,即使老婦人也是如此”。

原本日本的本土是產絲織品的,比如京都就有不少作坊,然而日本人一直都青睞來自中國的物美價廉的絲帛,甚至各地的作坊還從中國進口優質生絲來擴大自己的產量,一年當中要要從中國進口三五千擔的生絲。

在大漢主動和日本通商之後,各種大陸產品的進口量越發激增,雖然滿足了國內對中國商品的旺盛需求,但是也給日本帶來了巨量的貿易逆差。

日本現在並沒有多少商品能夠出口到中國來,只有一點點的手工藝品而已,其他的只能用銅和金銀來填補。這樣的貿易結果,當然就會帶來貴金屬大量流失的後果,最初的時候貿易量並不太大,這種流失還能被幕府所容忍,但是經過了幾年的貿易擴大之後,如今的貴金屬外流形勢已經到了令幕府難以忍受的地步。

為了緩解這種貿易危機,幕府上下已經多次商討,可謂傷透了腦筋。

之所以覺得頭疼,是因為他們並不想要完全終止掉和中國的貿易,因為日本需要中國的商品,幕府也需要貿易當中的財政收入。可是完全放任金銀外流更加不行,必須要想辦法來限制金銀的過度外流,維護日本經濟的穩定和幕府的統治。

開了幾次會議之後,經過了多次討論,在這些老中當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共識:要以一定的方式來限制對中國的貿易出口,同時也要努力控制力度,以便不要觸怒中國,使得大漢和大明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