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握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己亥春中州行——龍門石窟(下),鼠年說鼠人,瑾握國,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離開奉先寺盧舍那大佛窟,我們又繼續往南走。這一片滿山都是洞窟,有些蠻大,但遠望都能看到是空的;棧道依山就坡也還兩三層,可都很舊,沒有剛才奉先寺橙黃鮮亮,也沒有那樣的人氣。我們上去看了幾處,後面就沿河邊大道邊走邊遠遠地看。此處河面很寬,還有遊船碼頭,金黃色琉璃瓦頂的遊船很像諾亞方舟,頗有氣派。老伴問我要不要乘遊船,我看乘船的人沒幾個,而右前方伊河大橋上卻是密密麻麻的人。

“乘船就看不到那邊東山的石窟和其他景點了吧,看那橋上和對岸上絡繹不絕的人群,也許都是這麼考慮的呢!”我說。

“那倒也是。”老伴會意,我們一起往橋那邊走。橋頭邊有不少凳子椅子,我們坐下來喝水,吃點心。小憩一會,準備上橋。迴轉身一看,正對西橋頭裡面幾十米處有一排碑刻牆,走過去,見得都是各體碑文殘片,魏碑體最多。順序從右到左看到頭,竟是《龍門二十品簡介》,其文有云:古人云:“碑者,從石從卑,取堅用謙。本義是以堅石刻記要事,以期久遠。碑,即是‘備’,既已上碑,就為歷史備案。”所以,它不僅是書法藝術中的瑰寶,也為研究歷史提供了廣闊的資源。“龍門二十品”指選自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二十方造像題記,是典型的“魏碑體”。這些造像記多是北魏的王公貴族、高階官吏和有道高僧,他們為孝文帝歌功頌德或為祈福消災而開龕造像。“二十品”的稱呼最早見於清代康有為所著的《廣藝舟雙輯》和方若所著的《校碑隨筆》。所謂“品”,出自南朝梁庾肩吾《書品》:“即對可作法式的書法加以品第。”可見其成就之高。《龍門二十品》是魏碑書法的代表,它上承漢隸,下開唐楷,兼有隸楷兩體之神韻。它是北魏時期書法藝術的精華之作,也是我國古代無名書家們匠心獨運的藝術結晶。

看了這一段,也是“漲姿勢”的,忽略過去,也就錯過。面對文化寶庫,真是一點疏忽都不能有噢!

過橋,橋上風大。剛才雨停了一會,現在又有點毛雨撒撒,要離開西山龍門石窟了,在橋上可遠照龍門山全景。於是我們二人互相照。河、山、橋、人融為一體,很有特色,很有意境。走到橋東端,能隔河將整個龍門山大體照下來了。這山也真奇呢:山體逶迤連綿,山脊樹木茂盛,蒼鬱青蔥,而臨河有石窟的一片則是灰白光滑,如裸露的肌膚,隱隱還可見得有些黑色小洞窟。沿河水邊綠樹掩映,河面上有遊船碼頭、來往遊船,金黃色的船頂在幽藍的水面上分外醒目。

我們照完相,就沿著伊河東岸往北走,這是隔河走回頭路了,路右邊是東山石窟,據說數量也不比西山少,可西山最大的石窟都看過了,再到東山攀爬上棧道探訪,人們似乎都缺少興致。大多數遊客都在伊河東岸景觀文化長廊悠然徜徉,選取角度拍照,我也和愛妻不停互拍。畢竟,剛才走過的西岸,都是貼近觀賞,拉遠了照相做不到,現在隔河回照,可有許多選擇。特別到了奉先寺大佛窟對面的岸上攝影平臺,人們都想在這兒照,甚至排隊等候,個人的、小組合的,團體的,耗時多,挺急人,但不得不等。因為隔著伊河,可見對岸大佛窟,臺階護欄,依依楊柳,清清伊河水,獨特的龍門石窟的全景圖,配上憑欄相依的遊人怡然自得的姿態神情,自是到此一遊的最好的紀念了。

我們在耐心等待,輪到上那平臺拍攝時,採取了用自拍杆自拍的方式。這景物高遠粗獷,近處沒有清晰的文字,不會留下自拍的痕跡。我們走上平臺,相互依靠,對著遠處景,近處人,調整各自表情,按自拍按鈕,手機螢幕閃動,知道拍成了,拍一張不過癮,再互換位置拍一張,鏡頭高一點、低一點再各拍一張。於是趕緊閃開,讓後面等著的人呢!拉近鏡頭,看拍的效果,每張都笑吟吟,好極了。

自拍極富喜感,為什麼呢?我想,因為二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雜役都是大帝,你管這叫普通宗門

手殘的鹹魚

崽崽心聲被全家聽到後成了團寵

公子尋歡

鬥羅之兌換萬界

世醉紅顏

我在娛樂圈整頓風氣

杏逐桃

我在鎮妖塔裡當獄卒

廣場喂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