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握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熱土勤耕耘,科島春來早,鼠年說鼠人,瑾握國,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年末歲初,去“島上”參加一年一度的研究院離退休老幹部迎新春座談會。雖時值隆冬季節,數九寒天,然一路陽光燦爛,暖意融融,無寒冬的感覺,卻有春天之氣息。天公靈犀,很應景啊!

中巴車在寬闊的科學島路上前行。四車道柏油路,花崗石路牙,潔白的車道線延伸向遠方;兩邊腳踏車道、人行道齊全,綠化帶美觀靚麗,給人清新舒暢的感覺。看著這些,根本想不到,前期施工,埋設沉管雨水收集系統,始見路中間建起粗大高聳的筒狀水泥柱,讓人以為建立交橋呢!沒聽說啊,建橋的橋墩也不必這麼粗啊!可後來沉下去了,不見了,原來是巨大的儲水池。現在完全地躲藏路面下綠化帶下面了——真是了不起,去年以來,hF市的科學島路改造果然是“亮化提升”工程啊!

看著眼前這一切,我不禁想到這條路從無到有,從會車都小心翼翼的狹窄水泥路到四車道水泥路,到如今這格局、這景觀,箇中不斷變化、提升,令人讚歎!

不一會,到園區大門。只見隨著路面逐漸變寬,中間一座船形隔離墩將柏油路分開為左右車道。左側路邊,高大的石碑峭拔挺立,上有豎行紅色大字:“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叢集區”;右側路邊,更寬闊的一處地方,連綿如山峰狀的赭色巨石橫臥,一行隸書大字:“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陰刻填紅漆,分外醒目。左右石碑相對,給人一種蒼勁厚重感。兩面車道,都安裝了自動識別起降擋杆,門衛值班室是一間不太顯眼的四方崗亭。

這是一座開放性的門,設計可謂別具一格。沒有高大的門樓、標牌,而是這麼一個給人感覺很隨性的出入通道,與科學島園區整體開放相吻合,標示進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進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叢集區。

那船形隔離墩,兩頭窄而微翹,中間寬而低矮,即使“船艙”裡置沃土種花草,初始我還有點不以為然——怎麼會想到用這麼個“土老帽”堵在路中間的呢?後來又覺得它不凡,是見證。當初,這裡原本無堤、無橋,1958年島上開發建設時,一開始都是靠用船水運。據島上元老人物蘇成斌講,當時,水庫大壩南端現植物園那邊和島上現一號別墅、醫院、水廠沿湖一帶都設有碼頭,幾十噸的機動船在這些碼頭間頻繁來往,運送磚石水泥物資和人員。後來北大橋建成,有一條路進島,先有小火車,後有公路。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在這南岸推土築長堤建橋,有了這條快捷通道,大大縮短了到市內的距離。如今南面這條路和北大門那段路,都稱科學島路,島上南來北往,暢達便捷。這船,是提醒人們“不忘初心”呢,有深意啊!

進門,過橋,上島,見到熟悉的園區,更靚更有派了!行道樹茂密,主幹道雖然還是兩車道,但也由水泥路變成柏油路,車行在上面感覺軟軟的,平穩無聲,特舒適;兩邊腳踏車道也是柏油澆的,更向外拓出方磚鋪就的人行道。這是切合實際的人性化設計。現在生活條件改善,私家車多,但也有綠色出行騎腳踏車、電動車的。為確保交通安全,腳踏車和機動車、行人分道,儘管島上路不寬,還如此細分,很用心呢。想當年南大橋兩頭路窄侷促,騎車人常出事,我們學校一位老師就因騎電動車被撞骨折,數月不能上班,人受罪,還影響工作。剛才看到,湖上大堤拓寬後,橋兩頭回旋餘地大,有充分的避讓空間了。

坐在車上,放眼創新大道兩邊,感覺變化更大。進入新世紀以來,島上科研機構增加,體量變大,直觀的就是新的建築填空、加密、最佳化美化。瞧,湖濱樓對面,老湖濱商場那地方,新樓崛起,樓不高,樣式現代;原來的幼兒園,隨著科學家園建成,隨住戶遷出,經改造裝修,變成核安全所的研究室了。核安全所,島上新建的所,可謂佔盡地利,三處各有風景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雜役都是大帝,你管這叫普通宗門

手殘的鹹魚

崽崽心聲被全家聽到後成了團寵

公子尋歡

鬥羅之兌換萬界

世醉紅顏

我在娛樂圈整頓風氣

杏逐桃

我在鎮妖塔裡當獄卒

廣場喂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