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14部分,亂明,懷疑一切,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大義名分就掌握在士子的口中,現在絕大部分士子欣然為官,林純鴻想要大義名分,還不是一句話的事?
不過,林純鴻的折騰遠未完結,八月初八,吏部侍郎楊一仁上奏章《地方官制改制札子》,正式拉開了官制改革的序幕。
楊一仁的札子洋洋灑灑十數萬言,顯然準備已久,並非臨時起意。
札子中說道,大明劃分為兩京十五省,另設海事都督府、安北都督府、西域總督府等地方機構。
每省中,設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大理使司、光祿院等機構,分別擔負行政、監察、司法、顧問等職責。與此對應,委任從二品官員擔任布政使、按察使、大理使。唯有光祿院沒有官品,亦不設官員,由光祿郎推舉產生光祿院長。
省級機構中,不僅與大明以往大相徑庭,與荊州現行的官制也區別甚大。比如,監察府被分拆為按察使司、大理使司兩部分,往專業化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省級之下,設府,府之下,又設縣。每府每縣,都有四大機構,行使行政、監察、司法、顧問等權力。府之長官,定為正四品,縣之長官,定為正七品。
縣為最小權力機關,縣衙之下,根據需要設立六到十二個巡檢司。每個巡檢司管轄十數個村莊。
楊一仁的札子中,還詳細地列舉了各行政、監察、司法機關內部的機構設定,並對編制人員做了一些限定。
這些,大體上與荊州現行的官制並無太大區別。
除了架構之外,普天之下,最為關注的還是官員選拔制度。
關於官員的來源,楊一仁的札子建議兩方面並重。
一方面來源於科舉考試。獲得秀才功名者,若本人願意,授予從九品官職,舉人授予從八品官職,進士授予從七品官職。
另一方面,面向整個社會公開招考。由地方政府根據職位空缺,每年擬定招考人數,報至府署,在布政使司的督導下由府署統一組織,擇優錄取。
關於招考的方式和組織方法,楊一仁不厭其煩,絮絮叨叨幾萬字。其中,最令人關注的是,楊一仁將歷史、地理、經濟、算術、律法、應用文寫作、策論都作為考試內容,唯獨缺了至關重要的經義。
關於官員職位的升降,楊一仁將其歸納為考成法,基本上與張居正當年的考成法差不多。不同的是,楊一仁規定,任何官員在提任為地方首腦和部門首腦之前,必須有三年以上下一級地方首腦和部門首腦的經歷。
也就是說,往後,透過當秘書輕鬆升遷的路被徹底堵死。任何人想當布政使,必須從知縣、知府一步步幹上來。
另外,楊一仁還規定,官員升職時,必須由監察部門進行審定,一旦查出問題,一律罷黜。
……
楊嗣昌看到這份方案,足足花了三天時間細細揣摩。最終,他嘆道:
“官、吏之間的界限,徹底被打破,暫時還看不出好壞。至於官員升遷,好歹多了幾條硬指標,比當前好多了。最為顛覆性的,還是面向整個社會進行招考……只怕,科舉將越來越被邊緣化……”
章節目錄 第六百八十四章 調兵之議
大明朝廷已經到了十字路口,是存是亡,最多一年便見分曉。
朝廷大臣、天下有識之士,無不認識到這點,焦點瞬間從交趾轉至京師。他們知道,即便大明朝延續下去,也不是十餘年以前的大明朝廷,執掌整個帝國的,恐怕不是幾乎沒怎麼出過京師的皇上,而是遠在荊州的林純鴻。
楊嗣昌知道,林純鴻的地方官制,並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經過了至少十年的摸索,在多地進行試點後,方才最終形成方案。
方案雖有諸多不完善之處,但事實證明,絕對是行之有效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