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部分,嶺南震撼 --南越王墓發現之謎 嶽南,塵小春,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合起來估算,僅石料的開採、加工、運輸,就需要100個工人工作半年左右。那時不僅沒有起重機械,沒有汽車。連錘、鑿也不如現代的工具那麼堅硬。用人力打一下這些碩大的石板,再用人力運送到墓室所在的工地,可以想象其困難的程度。

從整體來看,象崗南越王墓石牆的砌造,質量是較高的,每一面牆都砌得平直規整。在各個墓室連線的轉角處,還特意用長、寬1米多的大石砌成“石柱”,既支撐沉重的頂蓋石板,又保證轉角位置的穩定性,從而保證了墓室結構的穩定。

墓室牆壁的建造,大部分是用“幹砌法”,即將鑿打好的石塊,一塊一塊地疊砌起來。完成之後,用手抹上草拌泥漿,填補比較明顯的縫隙。在有的砌牆石之間,考古人員發現了薄薄一層類似“砂漿”的東西。“幹砌法”是一種比較原始的工藝方法。當然遠古時代也有用“幹砌法”砌出非常偉大的建築,像著名的埃及金字塔,那些幹砌的巨大的石塊之間,連刀片都插不進去,可見其嚴絲合縫的程度。但要達到這麼高的質量,首先要把石塊修整得十分規整。象崗南越王墓的石牆,遠沒有那麼高的水平。有的石塊還沒有加工成規整的方形,因此在砌牆時出現了一些小洞,砌牆工人用小石塊填進洞裡去。這顯然既不好看,也會影響牆壁的牢固性。另外,在擺放石頭時,還沒有完全注意錯開上下層石塊,於是有些地方就出現了“通縫”,即一道垂直的石縫貫穿好幾層石塊。

一般來說,大塊石頭應該砌在牆壁的底下一層或頂上一層以及轉角處等地方。但這個墓在砌牆時似乎沒有特別注意到這一點。除了在轉角和門洞過道懂得用大塊石之外,砌牆時有時是大石在下小石在上,有時卻又倒過來,這顯然在工藝上不夠規範,讓人感到像是一群聰明但還不夠成熟的工匠的作品。象崗古墓儘管有如此多的缺憾,但就整個基本結構而言,卻做得很好。全墓的17面石牆,在l600多個土方和30多個石方(蓋頂石板)的重壓之下,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地下水的侵蝕,牆上的石塊雖有風化,卻未脫落,牆壁也無一傾斜倒塌,這證明了古代工匠了不起的成就!

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在這座王陵的建築材料中,最沉重的,就是蓋在墓頂上的石板。這些大石板,一般都有2米多長,1米多寬,二三十厘米厚,重量達150多公斤。最大的一塊鋪在前室頂上、一面繪有花紋的那塊頂板,面積達5。5平方米,重量為2000多公斤。這麼沉重而龐大的石板,在沒有起重裝置的古代,是怎樣吊起來,放到墓頂上去的呢?這成為研究者一個難解之謎。尤其困難的是前部東、西兩側那兩個像隧道一樣的耳室。這兩個耳室是向山腹掏挖修成的,長6米多,寬只1。8米,頂部就是石山,鋪頂的大石板重1500公斤以上,要把它抬起兩米多高,架到活動空間極小的頂部,又是多麼的不易!

儘管象崗古墓在建造等方面的謎團一時難以解開,但有一點卻是清楚的,那便是在嶺南地區已發現的漢墓中,這是營造工程最艱鉅、規模最大、出土遺物最豐富的一座漢墓。就整個中國而言,也是目前已知的年代最早的一座有彩繪裝飾的石室墓。事實再一次告訴人們,象崗漢墓的形制、規模與趙胡稱帝的身份還是相符合的。

鑑於以上諸問題已基本弄清,1993年11月10日,新華通訊社向世界播發瞭如下訊息:

我國考古發掘又重大收穫廣州發現西漢南越王墓

新華社11月10日電:廣州市越秀公園西邊的象崗發現一座西漢南越王墓,墓中出土遺物是嶺南漢墓中出土數量最多,收穫最大的一座。其科學價值,可與滿城陵山漢中山靖王墓和長沙馬王堆漢軟侯墓相比擬,在全國漢墓考古工作中佔有重要地位。

今年6月,廣東省有關單位在這裡建宿舍樓,發現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攤子被砸,我靠美食系統踏巔峰

狼教官

夏末微距

理性的思索

什麼穿越高武,睡覺就能加點!

以吾之姓冠你之名

閒散皇后

閒來一看

只想愛一個人

巴喬的中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