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魚之樂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三十八章 活葬!,曹操喊我去盜墓,我知魚之樂,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最重要的是。
這《齊史》雖然與海昏侯墓中的竹簡、木牘放在一起,但後世考古中卻並未發現,也不知是被水徹底泡壞了,還是被人盜走了。
總之,直到吳良穿越之前,考古界也還沒有發現齊國乃至其餘五國自己的史書。
因此後世有關秦朝之前的歷史知識基本都來源於西漢年間司馬遷編撰的《史記》。
儘管有史學家根據《李斯列傳》所記載中的“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推測,當年秦始皇雖然燒了六國和民間收藏的書籍,但秦國官方收藏的書籍並未燒燬。
而後來劉邦先於項羽入關咸陽之後,蕭何直奔秦朝皇家圖書館,蒐集了大量珍貴的圖書典籍,以至於後來項羽火燒阿房宮,這些史書已經被蕭何提前帶走。
再加上漢朝建立後,世間還有許多活著的六國傳人。
如此司馬遷一邊翻閱蕭何當年搶救出來的珍貴史書,一邊四處走訪尚存於世的六國傳人,才終於完成了《史記》這部歷史鉅作。
但饒是如此。
這些史學家也都承認,《史記》並不完美,其中有不少謬誤之處,只能將其評為後世發現的最接近真實的記載先秦史料的鉅作,不可盡信。
除此之外。
對於以上的推斷,吳良心中也有疑問。
既然蕭何從阿房宮圖書館中搜集了大量珍貴的圖書典籍,其中也包括六國史書,那麼為何許多其他秦朝之前的圖書能夠留存到後世,偏偏六國史書就一部、甚至是隻言片語都沒有留存下來呢?
想著這些,吳良終於再也無法按捺自己,當即吹去這部總共有……在動手之前,吳良特意清點了一下,總共64卷之多的《齊史》之上的灰塵……而後極為小心的捧起放在最上端的一卷,又極為小心的攤開竹簡進行檢視:
《齊史》
武王克殷
首封太公於營丘
國名為齊
齊多夷
順者太公順之簡之
亂者太公伐之逐之
國立
……
這就是《齊史》!
吳良當即確定了下來。
這裡面記載的就是周武王姬發建立大周王朝之後,封姜子牙前往營丘(今淄博東北部)建立齊國的事情。
同時,這裡面的記載與《史記》又略微有了一些不同。
《史記》中說,當時齊國境內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夷國,夷國不服管教,姜子牙就選擇了入鄉隨俗,不去講究那些繁瑣的禮數,於是齊國很快就安定了下來,逐漸發展成為大國。
而在這個《齊史》中則說,姜子牙到了封地之後,服從他的夷國他就順從當地的風俗,簡化那些繁文縟節,不服從他的夷國,就攻打驅逐,於是齊國很快安定了下來,逐漸發展成為大國。
由此可見,後世學習的自《史記》中總結出來的秦朝以前的歷史,還真是與被秦始皇燒燬的六國史書有著一定的出入。
想要搞清楚真正的六國曆史,僅憑一部《史記》還真就很難還原歷史的真相!
況且吳良只是看了一眼,便更願意相信《齊史》中的記載。
以史為鑑。
任何一個政權的建立,尤其是像齊國這種空降的政權建立,必然會觸及許多人的利益,從來就沒有透過妥協與讓步可以令對方信服的例子。
大家要是都這麼好說話,世間又哪來的戰爭?
“好東西啊,收起來回去慢慢看,回頭再將其篆刻下來,如果能流傳到後世,也能幫後世的考古界重新審視這段歷史。”
心中如此想著,吳良又小心將這卷《齊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