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屠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83章 晉中市(28),中國旅遊攻略大全,作者屠豬,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3.3.榆社縣文峰塔,作為該地區的標誌性建築和文化“圖騰”,其歷史、構造以及所承載的文化意義都頗為深遠。下面我將為您詳細介紹這座塔:

一、歷史與背景

榆社縣文峰塔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城東南一公里的巽山之上,始建於清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歷時三年,於雍正三年(1725年)竣工。這座塔是根據“塔在巽(東南方向)峰則文運勝”的風水言論,為振興榆社文風而建,初名為“文風塔”,後因年湮代遠,逐漸訛傳為“文峰塔”。

二、建築構造

文峰塔為錐形磚木結構,共13層,高約38米,佔地面積69.2平方米。塔身為空心體,內徑約3米。其獨特之處在於,第一層和第二層設有磚砌月梯及迴廊,遊客可拾級而上;三層以上則採用木板、鐵釘築成的木梯,供人攀高。塔體外面,每層都有仿木結構磚雕出簷、斗拱,工藝精細。四面開砌拱券洞門,可供憑覽,洞門之上的磚雕塔匾圖案花紋十分精緻。塔頂置有寶瓶,角隅懸掛風鈴,微風吹動時,叮噹之聲不絕於耳。

三、景觀與寓意

文峰塔選址巧妙,寓意深遠。它東連山嶺,西俯漳河之畔平川,南對筆架山,北臨儀川河。從北向南望觀,文峰塔尖正對準筆架山的三個山峰,其景頗似筆管擱在筆架之上。此外,塔身挺拔參天,宛如筆峰直插雲霄,指星畫鬥。東方日出時,塔影倒映儀川河水,如筆蘸墨,如虹飲池,景色美不勝收。

四、文化意義

文峰塔不僅是一座建築藝術品,更是榆社縣文化的象徵。它見證了榆社縣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發展,承載了當地人民對文化繁榮的美好願景。自建成以來,文峰塔便成為當地人民的精神寄託和文化象徵。每逢端午節,民間相傳遊塔可治百病,於是踏柳之俗被遊塔替代,此俗沿襲數百年而不變。

五、周邊設施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文峰塔這一文化遺產,榆社縣政府在文峰塔周圍新建了佔地100畝的文峰園。園內花木掩映,景物秀麗,有廣場、音樂噴泉、迴轉階梯、浮雕畫廊、臺階瀑布、健身器材等景觀和設施。遊客在遊覽文峰塔的同時,還可以在文峰園內休閒、娛樂、健身和表演。

總之,榆社縣文峰塔以其獨特的建築構造、選址寓意和文化意義成為當地人民的驕傲和自豪。它不僅是榆社縣的文化象徵和標誌性建築,也是吸引遊客前來觀光旅遊的重要景點之一。

4.榆社縣崇聖寺,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榆社縣河峪鄉西河底村上赤峪自然村西北的禪山山坳,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旅遊景點。下面我將為您詳細介紹崇聖寺的各個方面:

一、歷史沿革

崇聖寺初名崇嚴寺,宋嘉佑年間(1056—1063年)改名崇聖寺。它始建於唐代,歷經多次修葺和重建,包括金大定十五年至二十六年(1175—1186年)的重建,元至正九年(1349年)的修繕,以及清康熙、乾隆、嘉慶等朝代的多次修葺。1988年,崇聖寺再次進行了重修,使其得以儲存至今。

二、建築格局

崇聖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2100平方米。整個寺廟由上下兩座院落組成,中軸線上依次建有山門、過殿(南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兩側為配殿、僧舍、廂房及東碑廊等。大雄寶殿為元代遺構,餘皆為明清建築,其中大殿和南殿以建築宏偉壯麗、莊嚴大方著稱。

1. 山門:坐北朝南,面闊一間,進深四椽,單簷懸山筒板瓦屋面。前後簷設斗拱,居中設板門,上題“崇聖寺”三字。

2. 南殿:也稱過殿或菩薩殿,坐南朝北,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前後出廊。殿內樑架結構精巧,斗拱三踩出單昂,前簷設四扇六抹格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他小說相關閱讀More+

鳳圖春史

平且安

分家後,我蓋房囤糧肉滿倉

帥氣男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