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5章 番漢之禮,開封府胥吏,舊山,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本玄道長苦思冥想之際,風馳電掣的李岐山也如疾風般踏入了西夏皇宮。

如前所述,沒藏訛龐縱然囂張跋扈,但興慶府的宮殿依然牢牢掌控在李諒祚手中,因此,李岐山想面君自然也不在話下。

“陛下!”

未等他再多言,國主李諒祚迫不及待地問道:“愛卿西歸途中,可有目睹邊境互市之景況?”

“陛下,大宋已然關閉互市,大宋百姓損失尚可承受,而我白高大夏國之民,生活苦不堪言啊。”

“朕亦有所聞,今日之我國實無與大宋決裂之實力,國相此舉,未免過於輕率。朕憶起當年,他可是對與宋友好互市極力贊成啊。”

這句話李岐山沒有回答,國主也沒指望他能回答。

李諒祚喃喃自語後,將目光投向李岐山:“愛卿前幾日傳信說有要事稟報?”

“請陛下屏退左右!”這句話讓李諒祚頗感詫異,現場除了他們君臣二人,只有毛惟昌、高懷正這兩位國主的心腹,連他們都要回避,看來此事的確至關重要。

毛、高二人雖深得國主信任,但也清楚自己不過是近幸之臣,難以與股肱之臣相提並論,因此並未心生怨言。

待兩名六宅使退下後,李岐山心中有些忐忑,眼神閃爍地看著國主,思考著該如何啟齒。

“愛卿,但說無妨!”

聽到這句話,李岐山將心一橫:“陛下,臣在機緣巧合下知曉了一件機要之事,景宗皇帝還有一位皇子在世!”

這句話說出口,李岐山的呼吸都不均勻了。而國主李諒祚更是詫異,他以為李岐山是知曉了衛昶的身世。隨即道:“愛卿,此事到此為止。不可在對外人講起,知否?”

“臣遵旨。”說完話李岐山跪下叩首。

見到他這副模樣,李諒祚也有幾分不忍,旋即無奈開口:“此事朕早已知曉,之所以未做處置是因為時機未到,待時機到,自有料理。”

“如此看來,難道刺殺他的人並非陛下所遣?”

李諒祚聞言,霍然從御座站起:“竟有人刺殺他?”

李岐山叩頭道:“正是,此事不僅驚動了南衙,連皇城司也被牽扯其中。皇城司防守嚴密,訊息密不透風,但南衙中臣卻曾有所耳聞,此事想必與我國脫不了干係!”

話至此處,李岐山也難以繼續說下去了。與西夏有關,卻與國主無關,那便只剩下國相有此嫌疑了。

說到此處,李岐山始終沒提起本玄道人,李諒祚始終沒言及衛昶,於是乎他們一直認為自己說的是一個人。日後一旦將話講透徹,君臣二人想必又得大吃一驚。

李諒祚此時實在是沒有多餘的精力去處理他兄長的問題,今年是大宋的嘉佑二年,也是西夏的奲都元年,是李諒祚推動漢禮代替番禮的第一年。

推動漢禮傳播不僅是為了抗衡那個囂張跋扈、極力推崇番禮的沒藏訛龐,更是為了贏得西夏國內漢族地主們的鼎力相助。

與此同時,伴隨著西夏社會的持續演進,身為統治者的李諒祚愈發深刻地體悟到漢文化對鞏固封建統治所具有的舉足輕重且無可取代的輔助功效。因此,大力推進漢化程序無疑是一項完全契合其自身利益的明智之舉,亦是勢在必行的決策。

年號的奲都二字,就是全部向下推行之意。

隨著漢文化的廣泛傳播以及其影響力與日俱增,李諒祚成功贏得了國內眾多漢族地主的普遍認可與擁戴,這也讓他在與沒藏訛龐的角力之中逐漸佔據優勢地位。

現在的李諒祚有了穩定的外部環境,正是他推行漢化對抗國相沒藏訛龐的黃金時期,他怎麼敢分心。

李岐山告退回府休養且不提,還得將目光放在衛昶的千里外兩段姻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網遊之刺靈

輕狂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