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尚書+26,長篇南河,司空城,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善,是讀懂《老子》的“明眼”。

本章出現十一個善,是最為集中的一章。前文說過,善,非擅(擅長,擅於)。如“善言”,非擅於言辭;同樣,善行也非擅於做事。善,與惡相對,與今天理解之義不相違。從更高的層次理解更貼近本義,即:善,就是自然而然,無為就是善行。

善行無轍跡,是自然無痕,沒有“人為”在裡面;切不可以俗解,如後來把“玄”誤解發展成無邊無沿兒又無根兒的“學”了。

瑕謫,缺點、過錯;數,計數,籌策皆計數器具;閉,關門,“關”是門閂,楗是豎插在門閂上使閂撥不開的木件;結,系扎,約是繩索。

門不安閂楗,就不是什麼“擅於”的問題了,根本不是技的高超。老子在言道。無關楗就是不用關楗,類似於“太平世界”夜不閉戶之境界;有盜賊防不勝防,無盜賊則無需關楗等手段。同理,裝的物不用捆綁,不會丟失缺少。何以知其然?見19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57章“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道行,即善行。“天道無親常與善(於)人”“……道法自然。”“為無為,則無不治。”大道之行若無,辯證之論。“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守道,行道,行之善,不是擅長,不是能、技。

善,不差異化,所以說,無棄人,無棄物。

常,在老子首章和“道”並列出現,“常”是永恆,是道之屬;由此變化詞性,意義淡化,本沒有變。

善,前後一致,是貫通的。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善人與不善人,辯證看相輔相成。不,相反相對的概念詞,如有“道”,有“不道”(或“不”)。兩句為兩個判斷句(者字句)。師,古代區劃單位,此為喻義,是容納、依歸;資,存在的依託。善人與不善人,不是把人分類,而是辯證論,如同福禍之相互的所倚所伏。老子之道德論,直接體現在善與不善,老子是講包容,轉化,不同於孔子之“善”“不善”。孔子以“仁”為行為準則,有分明愛憎,“善”與“不善”截然對立,“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不善、不包容,

貴,重視,尊敬;愛,是包容之愛。“雖智大迷,”應斷句:“雖智,大迷。”智,老子認為應棄。迷,迷惑、迷失。

善是針對“仁”而提出的。

兩個“是謂”,是兩個總結語。襲,重複、重合,“知常為明”,襲明即合於道,同於道。

要,通徼,探求;妙,精微;要妙,是要知道、行道。

善是知道行道的標準和條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反派:搶他機緣他還得謝謝咱呢!

何等人物

嬌美知青被糙漢老公吻到嬌聲求饒

楠瓜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