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哈大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六四章 可惜,大明新命記,哼哈大王,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楊朝進終究沒能從楊振這裡得到他想聽到的話,這讓他內心有點失望。
雖然這一點,並不是他這一次關外之行的重點,甚至都不在既定的計劃之內,但是他仍然悵然若有所失。
對於楊振所說的東虜可滅,遼東可復之類的話,楊朝進也只當做楊振有銳意進取之心,肯擔當,肯作為,但卻並不當真。
他與張若麒不同,張若麒是一個讀書讀多了有點愣的主戰派文官,而他,雖然是個去了勢的公公,卻有一副心憂天下的肝膽,算是一個有著自己想法的太監。
遼事敗壞多年了,朝廷投入越來越大,可是東虜不僅未平,眼瞅卻也日益壯大,皇帝花了無數的冤枉錢,甚至不惜激起關內各地的反叛,但卻始終收效甚微,只是白白養大了一批忘恩負義的白眼狼。
宮內太監堆兒裡,但凡是有一些見識的,都在私底下重提當年王在晉的說法,對此,楊朝進極為贊同。
可是他人微言輕,根本沒有在皇帝和朝臣面前進言的資格,於是他就想著,能不能說服王德化,說動了王德化,也就距離說動崇禎皇帝不遠了。
然而,楊朝進在王德化面前的冒險進言,卻只是換來了這麼一次來遼東的機會。あ七^八中文ヤ~8~1~ωωω.7\8z*w.còм <首發、域名、請記住
王德化聽了他的隱晦進言,只是覺得他楊朝進多少懂一些遼東軍事,至於拿了他說的那些話去向天子進言,那是門兒也沒有。
王德化能混到今天這個地位,靠的可不是向皇帝進諫什麼逆耳忠言,他靠的是擅於揣摩上意,百般逢迎上意。
讓他冒著風險向皇帝進諫,而且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諫言,那是絕無可能的事情。
楊朝進在王德化那裡無從下手,就只好藉著這個來遼東的機會,從楊振的身上入手了。
因為,他知道,崇禎皇帝也好,王德化也好,原本對於遼東軍已經很失望了,對平滅東虜也有點灰心,甚至動搖了,可是楊振的出現,卻讓他們心生希望。
如果他能從楊振這裡得到他想要的說法,他回頭告訴王德化東虜十年八年平不了,再透過王德化的嘴,把這些話,傳遞到崇禎皇帝的耳朵裡,也許他的想法就能迎來轉機。
可惜的是,楊振並不配合他,反倒是因為接二連三的勝利,眼下心氣正盛。
楊朝進倒也不是不希望楊振能夠在遼東有所作為,他當然希望看見楊振在遼東不斷取得勝利。
然而,即便是他親眼見證了楊振渡海出擊帶回的重大戰果,他也只是覺得,滿遼東將領之中,唯有楊振一個精神可嘉而已。
不過,也僅此而已。
楊朝進與張若麒的看法不同,他不認為楊振當下取得的這些勝利,能夠改變整個遼東的大局。
他仍然覺得,滿韃子在遼東佔據絕對優勢地位的局面,不會因為楊振的敵後出擊,而發生什麼改變。
與此同時,對於楊朝進心底的失望,楊振能夠理解,但是他卻不準備迎合他,這倒不是因為楊振覺得他的策略不正確。
相反,若是這樣的策略能夠得到堅決的執行,那麼大明朝大有希望能夠得救。
但是,楊振很清楚,這個策略雖然正確,但是在大明朝堂上,尤其在崇禎皇帝那裡,不可能得到堅決的執行。
因為自從王在晉當年提出這樣的戰略之後,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就從來沒有間斷過。
平白放棄山海關外四百里的疆土,這個決定任何人都不敢做出,也沒有人敢承擔這個責任,包括崇禎皇帝本人。
楊朝進有想法,楊振很欣賞,但是他卻不支援他這麼做,因為這麼做等於白費功夫,而且徒勞地置自身於險地。
所以楊振與楊朝進談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