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方天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章 巡視,狄方天元的新書,狄方天元,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975年的齊魯大地,在城裡,是歡送知識青年下鄉的車隊。這些年輕人,胸戴大紅花,即將告別自己熟悉的親人和家鄉,前往另一片廣闊的天地,開啟一段新的人生之旅。

1975年5月4日“五四青年節”,青島市革委會在匯泉廣場舉行隆重的歡送青島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會。歡送大會結束以後,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和帶隊幹部,分乘四百餘輛披紅掛綵的汽車開始遊行。

而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則是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自1975年8月,中共洪州地區委員會開始組織鄒西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會戰主戰區在鄒縣西部,包括10處公社,77個管區,448個生產大隊,1965個生產隊,45萬人口,67萬畝耕地。

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連續進行三年多時間,每年冬春組織20萬人齊上陣,相繼鋪開510個戰場,先後治理了洪山口、麻山口、鞏莊山、苗莊嶺、崇義嶺等37個山嶺;莊裡窪、茅草荒、鴨子圈等15個大窪;改造了白馬河、石牆河、望雲河等23條河流;並建成湖水東調等骨幹工程85項。建揚水站74處,新打和改善水庫9座,打機井2600眼,挖溝建渠1600公里,共架高低壓供電線路900公里,治理澇窪14萬畝,建水平梯田12萬畝,深翻整平土地24萬畝,建設穩產高產田35萬畝,縮河造地1.3萬畝,擴大水澆面積28萬畝,實現林網化25萬畝,總投工6060萬個,搬動土石方8800萬立方米。鄒西農田大會戰贏得了中央、省及全國各地的好評。1977年6月26日,《人民日報》發表《建設社會主義大農業的偉大創舉》專題文章,介紹鄒西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情況。北京農業電影製片廠拍攝題為《鄒西見聞》的彩色紀錄片在全國放映。

1975年11月份,張巖嶺同志自藤縣縣委副書記調到祥城縣任革委會主任。這位老革命在抗日戰爭期間,就發動群眾減租減息,鞏固革命根據地,組織民兵對敵鬥爭,帶領當地子弟兵團破襲鐵路。在解放戰爭時期, 參加瞭解放滕縣、蘇北宿遷、萊蕪、淮海等戰役。

張巖嶺同志在藤縣任縣委副書記就分管農業工作,張巖嶺同志就在藤縣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提出要把天上的水蓄起(山區修水庫),地下水用起來(平原打井)。先把平原四十萬畝地建成 穩產高產田,開創農業新局面,併成為全省農業先進縣。

11月份剛剛走馬上任祥城縣革委會主任的張巖嶺就根據整個洪州地區組織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大會戰的大好形勢,提出開挖紅旗河的水利工程,根據當前全國各地大搞農田水利建設的革命形勢命名為“紅旗河”。組織全縣十萬青壯勞力開挖建設,還兼任紅旗河開挖建設指揮部總指揮。

隨著全縣十萬社員的共同努力奮鬥。紅旗河的開挖進度正有條不紊的進行著。幾十米寬的河道初見雛形,還在不停地加深、加寬……兩岸的河堤也逐日升高隆起……特別是兩岸人民群眾熱情高漲的奉獻精神;特別飽滿的工作激情;昂揚向上工作作風都感染著紅旗河開挖建設指揮部的工作人員。也讓初到祥城的張巖嶺主任,這個指揮部總指揮感動不已,能和廣大老百姓戰鬥在一起,透過大夥兒勤勞的雙手,徹底改變家鄉面貌,就是已經無比光榮和自豪的事情。

已年屆五旬,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老革命,並沒有在縣城辦公室裡面聽彙報,而是住進了紅旗河開挖建設指揮部的窩棚裡。和廣大勞動人民在一起。張主任或步行或登著那輛破舊的腳踏車巡查在紅旗河兩岸,廣大社員群眾也不認識眼前的這個老頭就是祥城縣革委會主任,更不知道這個普普通通的老頭兒就是紅旗河開挖建設指揮部的總指揮。

楚營大隊的工程進度很穩健,沒有了雜七雜八的煩心事,更沒有一些愣頭青角色的問題青年與其他大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人生巔峰:從撿到神奇筆記本開始

許曉添

影視悠遊

語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