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日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2章 輔政大臣,最牛皇后,申日晨,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高洋去世前,曾留下口諭要求母親婁昭君擔任兒子的輔政大臣,婁昭君是自丈夫神武帝高歡崩逝後,就開始從幕後走到幕前,替兒子們守護大後方。
及至大兒子高澄去世後,她就更加發揮出自己的智慧協助二兒子高洋穩定政局,收攏丈夫高歡原有的舊部,幫助次子把軍政大權握在手中。
她也因為這樣一直以來都參政議政,在高洋御駕親征時,還擔擔任監國大臣的職務,婁昭君參政並不是坐在廉子後面,而是切切實實參與朝會,站在大臣佇列中進行議政論政。
婁昭君的舉動也開創了歷史上女性參政議政的先河,直到她的兒子高湛當皇帝時,因為認同女性參政的權利,曾任用過一名叫陸貞的女子成為女官,不是皇帝后宮的那種女官,而是作臣子參與早朝論政、管治的官員,陸貞當時的官位也相當於宰輔的官職。讀者們有空可看劇集《陸貞傳奇》。
只是這套劇中高湛的人設與歷史差異較大,並且被描寫成不是婁昭君的親生兒子,與歷史事實出入頗多。
現在,因為孫子高殷年只是一名少年的緣故,婁昭君在他登基之後,就一直擔任輔政大臣的職務,協助管治朝廷政務。
少年皇帝高殷的祖父高歡、父親高洋都是完全鮮卑化的漢人,因此常常輕視漢人,侮謾儒家經學。高殷卻與他們的舉止大相徑庭,是一個受儒家教化很深的少年皇帝。
他還是孩童時,便由國子博士李寶鼎和邢峙輔導學習儒經。高殷天資聰慧,不過幾年便對各種經義十分熟稔。
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的冬天,高洋在宮廷舉行了一次儒經辯論會。當時只有12歲的高殷在眾多名宿大儒中間,一會兒口若懸河闡發微言大義,一會兒四出詰難,辯駁群儒,令在座的人都十分驚歎。
天保九年(公元558年),高洋外出晉陽巡察,由太子高殷監國。高殷不失時機,親自主持了一次《孝經》討論會。
高殷本性十分敦厚、善良,對又是帝師又是姑父的首輔大臣楊愔十分信任、倚重。楊愔等輔政大臣因為太皇太后婁昭君在高洋去世前,曾力勸高洋改立繼位人選。
故而對婁昭君懷有猜忌,在議政論政時,很多大事都不想她知道,認為她是站在高演等鮮卑勳貴的一方,代表著他們的利益。
常山王高演和長廣王高湛對楊愔他們的施政頗多微言。尤其是高演對楊愔心懷不滿。他來到太和殿與母親太皇太后婁昭君商量應對方法。
高演說:“母后,現在朝政大事都是楊愔一個獨大,陛下對他又是言聽計從的,這樣下去,恐怕不妙啊,兒子該怎樣做才好?”
“演兒吶,楊愔的施政目前來看還是有利國家的,他是你二哥生前託付的首輔大臣,不能因一時得失就懷疑他的。這事恐怕是有人在從中推波助瀾吧?”
“主要是軍隊方面的一些舊部不滿一下子裁軍了許多士兵,他們在兒子面前訴苦了。”
“兒子吶,你不能耳朵根軟,聽他們訴苦幾句就為他們說話,這軍隊裡面的貓膩太大了,楊愔這樣做讓國家大大得益,可是變相就損害了這幫人的利益,所以反應才會這樣激烈,你要知道,他們利用這些被裁士兵的名義吃了多少空餉?”
“母后,這個兒子心裡明白,但我們不能不利用他們反對楊愔的事來做勢啊,否則,如何能將楊愔拉下臺來?”
“演兒,母后有言在先,你們不能強行辦事,做傷害殷兒性命的事,楊愔是個難得的治國人才,不到萬不得已,不可拉他下來。”
“然則,母后讓兒子今後怎麼辦?”
“讓楊愔去對付那幫人吧,是時候要壓制他們的氣焰了,國家要長治久安,就必須要整頓吏治,肅清貪官汙吏,這是一項十分艱鉅的任務,楊愔忠心於陛下,才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