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攝氏0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步唐玄奘後塵:絲綢路上--西出長安望蔥嶺,攝氏0度,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 我是一隻小蠶
記不清是哪位詩人說過:一隻小小的蠶,吐出了一條悠遠的絲綢之路?
那麼我想,這隻蠶的名字,應該是讓我們敬畏的自然和歷史。
唐朝高僧玄奘算是一隻古老的蠶,儘管他當年只有28歲。某一個晴朗或悒鬱的黎明,他披上袈沙,從現在的我居住的這座古城長安出發,經渭城,走河西,出陽關,過西域,穿越時稱蔥嶺的帕米爾高原,歷盡千辛萬苦,九死一生,去西天取經。路途耗時兩年,抵印度求法17載,還長安後譯經撰述,親負簣畚建造大恩慈塔,即今日之大雁塔,光照千秋。
還有在此前後出使西域的張騫、班固、名僧義淨,有近百年間馳騁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險些丟了性命的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日本少年英雄橘瑞超,等等。
千百年來,在舉世聞名的西北絲綢之路上,走過多少曠世奇才?他們是探險家、旅行者、商賈、僧人、權貴、征夫、詩人,不枚勝舉。它作為歐亞大陸橋,通往過去的廣闊世界,也連線著今天和將來的整個天地。“取經”的概念嬗變了,“使者”的意義也賦予了新的內涵。古絲綢之路上“行者”的傳奇故事和異域自然風物,卻總讓生活在城市裡的我們為之神往,不時生出步其後塵的光榮和夢想。
我生活在有過盛唐榮耀的絲路起點的西安城裡,領悟著它的莊嚴,詩意,和靠先人吃飯的一種失落感。它向西以至通往四方的路有多長多遠,不僅是一種時空意義或地理概念,也是心理性的,與人的心靈有關的。
新世紀開始的近幾年裡,我趁著拍攝一部電視片的機會,有幸遊歷了橫穿大西北地域的古絲綢之路,觀賞奇妙無比的景色,撿拾蒼茫歲月的殘片,體味旅途生活的樂趣。其實,絲路所涉及的廣闊版圖,怎麼也像一片片桑葉,是凋敝或許再生,我們咀嚼著的都是綿密不絕的物質和精神的營養。
這麼說,我也是一隻小蠶,一隻遲遲爬行在古絲綢之路上的現代的蠶,腳印、車轍以及手中的紙和筆,留下了思情和有形的文字。
童年在鄉下時,我養過蠶,不知從哪裡弄來幾粒蠶籽,從細小的黑蟲子養到胖嘟嘟的蠶寶寶,每天都要餵食桑葉。門前溝裡有幾棵大桑樹,結桑椹的母樹葉子細密,公桑樹葉片肥大,往往是採了公桑樹的嫩葉子喂蠶的。蠶變黃了,就開始吐白的黃的絲,把自己包裹在繭子裡,做一個美夢,又咬破繭殼,蛻變成一隻翩翩飛舞的蝶兒,再播下一粒粒蠶籽。我至今記得蠶寶寶的溫存氣息,是不同於一般昆蟲的,所以對各種蠶蛹食品都不忍入口。後來,我知道了繅絲織綢的工藝,蠶該是多麼偉大、美麗的*啊!
我變成了一隻啃桑葉的春蠶,沿途的所見所聞所感,我都做了詳盡的筆記。同時,又查閱考證了大量的史料,整理成系列隨筆,陸續在報刊上發表。繼之,又作了體例上的調整,充實了不少內容,於是有了這本書。
在書中,我基本上保留了自己原始的行旅路線,在絲綢之路上打了一個來回。去是匆匆的,回程是悠悠的,不失為一條寬餘又省時的路徑。也大致是追尋著1300多年前唐僧玄奘西行的足跡,或沿襲或逆行,幾乎走遍了絲路的南線和北新線的大小名勝,輾轉迂曲中饒有遊興。對未親歷的諸如境內的終點帕米爾一帶和北線,以及沿線幅射到的人文地理,也相應地納入感受的閱讀視野。
踏上絲綢之路,是每一位旅行愛好者勇敢和心智的選擇,遲早去享用人類這一筆恆定而豐沛的財富與資源,都是很美好的事情。在當今時代,延續並改變我們的生存狀態和心境,少不了得依賴著它。
權且把它當作一份導遊草圖,一份有關自然、地理、人文、歷史和現實的思考清單,最好當成陪你上路的一個朋友。
也許在散文、遊記、旅行隨筆的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