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7部分,土默熱紅樓歷史十講,丁格,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靖皇帝如出一轍,似非偶合。
從嘉靖皇帝到萬曆、天啟、崇禎皇帝,明朝最高統治者在宗教問題上統統昏庸固執,以至宮廷中連續出現“紅丸”、“梃擊”大案,朝臣中出現日甚一日的“黨爭”,社會上民不聊生,盜賊蜂起,終於把三百年基業斷送了事。造成這個悲劇結局的原因,雖然有政治、軍事、民生等多方面,但都與這一時期混亂荒謬的宗教政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直到崇禎十六年,明朝滅亡前夕,崇禎皇帝在焦頭亂額之餘,還請張天師在北京搞了一場“護國羅天大醮”,乞求“國家綿久,萬子萬孫”。可笑的是,這個張真人,剛剛從北京跑回江西龍虎山,就不得不為下江南的清朝大軍準備符瑞了。
清政權建立後,對宗教一度採取了比較寬鬆的政策。滿族的原始宗教是薩滿教,入關前,又信奉了喇嘛教(藏傳佛教),所以對中原宗教採取了一種既不排斥、也不信仰的放任政策。當道教張天師為多爾袞“進符瑞”時,就遭到了冷遇。順治皇帝似乎對喇嘛教、中原佛教、道教,甚至天主教都有興趣,民間傳說他到五臺山當了和尚,似乎沒有道理,如果他當了喇嘛,似乎還說得通。五臺山在北方信奉藏傳佛教各民族心目中,主要是個喇嘛教聖地,直到現在仍然如此。
康熙大帝對各種宗教都“俳優蓄之”,並不排斥,但他的興趣似乎更集中在儒學精神和文章詩詞上,他曾經有這樣一首御製詩:“頹波日下豈能回,二氏於今更可哀。何必辟邪猶泥古,留資畫景與詩才。”“二氏”即釋道兩教,他認為其“頹波”已經不可逆轉了,不必要泥古不化,何如多研究點作詩繪畫。他的兒子雍正皇帝,對宗教採取了與社會一樣的嚴峻政策,曾殺過幾個和尚道士,但對於佛道二教,總的說還能優容。從他把自己的“潛邸”雍和宮改為喇嘛廟一事看,似乎他最崇奉的,仍然是藏傳佛教。
清朝宗教政策發生重大變化的年代是在乾隆朝。據《會典》記載,乾隆四年(1739),他就下旨“永行禁止”道人“往各省開壇傳度”,一經發現,嚴厲治罪。並把“正一真人”由正一品降為正五品,道教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乾隆皇帝是清代皇帝中最信仰並推行“理學”的最高統治者,從他打擊宗教,倡導理學、大興文字獄、借修篡《四庫全書》抽毀異端學說等行為綜合看,這些舉措都是強化封建正統思想的不同側面。道光以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宗教事物更趨混亂,那是近代史的事情,與《紅樓夢》無關,就不再涉及了。
txt小說上傳分享
《紅樓夢》歷史情結(6)
三、《紅樓夢》展示的是明末清初的特殊宗教背景
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紅樓夢》中展示的宗教背景,不可能是明朝嘉靖以前的事情,也不可能是清朝乾隆以後的事情,只能是從明朝嘉靖到清朝康熙年間的事情。而這一時期,在歷史分期上,正是廣義的明末清初。廣義的明末清初,在明清大約都延續一百年左右,在這二百年的漫長時期內,《紅樓夢》又是展示的哪一階段的事情呢?我們需要進行進一步分析研究。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本文前面歸納的《紅樓夢》宗教背景的四個特點,第一點就是僧道不分,亦僧亦道。在嘉靖以前和乾隆以後,由於宗教管理嚴格,一般很少有這種事情。廣義的明末清初,僧道不分的現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最嚴重、最風行的年代,是在狹義的明末清初。所謂狹義的明末清初,就是指明清兩朝的改朝換代時期,也就是清軍席捲大江南北、南明四個小朝廷先後苟延殘喘的二十年左右時間。
這一時期,明王朝大廈傾覆,以忠君愛國為基本人生理唸的封建正統知識分子,以殺身取義為榮,以變節侍敵為恥,多數對新王朝採取不合作態度。加之異族統治者在軍事上和社會管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