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趕墳,一意孤行,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b6632/
……
第一章 墳坡子
舊時候民間有老話稱趕白事,也叫趕墳或叫趕墳頭。這就是說誰家有老人過世了,認識的人得去弔唁,披麻戴孝跟著抬棺材送殯的隊伍往墳地走,就是土話講的趕墳頭;每年逝者祭日和清明的時候,去墳頭前燒紙磕頭的那也叫趕墳頭。
在如今雖然政府要求農村老人死後,得送到縣城火葬場火化,但人們的傳統觀念還是希望入土為安的,只要給村裡頭交夠了錢後,就能心安理得埋在自家祖墳了。現今農村趕墳和以前還是差不多的,只不過曾經那棺材全得靠人抬牛拉,如今則換成拖拉機、汽車,唯一沒變的就是送殯時浩浩蕩蕩的人群。
那要是趕上個大戶的出殯,這最前面抬棺材的人群已經走到墳地,那最後面的還堵在村口出不去,足可以想象出這送殯的人有多少。
要說這本書的書名《趕墳》,並不是指的送殯趕墳頭的意思,但絕對是跟墳地有著莫大的關係,那這話還得從上世紀的一次災荒開始說起。
那是在1942年的河南,前一年剛經歷過水災,第二年春天又接連遭遇冰雹、黑霜和大風,而更為普遍的則是大旱,大旱過後開始鬧蝗災,幾乎是能想象到的天災,集中在一起襲擊當時北、東和東南地區被日軍攻陷的河南。
當時河南是對日作戰的前線陣地,國民黨河南駐軍,每年要從農民手中徵得大量的糧食作為軍餉,天災來時,農民手中僅有的餘糧被搜刮殆盡。這種種天災**的原因,導致後來一場特大災難發生,那就是震驚中外的“1942年河南大饑荒”。
要說地主家也沒餘糧,那平常的時候打死也不會相信的。但在1942下半年河南秋糧絕收,躲饑荒的人群走過之處滿目狼藉寸草不剩,不用說像樣的糧食,連那樹皮、柴火、木頭一類的東西都別想看見了,就是那木頭樁子立起來的電線杆上也能被啃禿了。
當時躲饑荒逃出河南的人太多,周邊的省份也吃不消開始封城限制人數,還有許多人沒能走出河南就餓死在路邊。有傳聞說有些人餓的實在是不行了那就開始吃人了,活人不敢吃只能在路邊跟野狗搶死屍吃,說起來有些噁心,但足可想象出當時的饑荒有多麼嚴重,逃難的那些人有多慘。
讓我把話再說回到這個趕墳上,河南大饑荒到底死了多少人,那是無從考證了,只是粗略估算至少有300萬至500萬人死於這場饑荒中,有的人運氣好死後,還能遇到好心人給挖個坑埋了,但那大多數死在逃難路上的人,只能是任由風吹日曬野狗啃食。
後來當時的民國政府,對那些無人認領的一部分屍體,進行火化處理,但大部分都是直接埋在荒郊野地,最多就是給壘個土坡,連個墓碑都沒有,時間一長那些埋屍體的地方,就成了亂墳崗子。
餓死的人怨氣大死後不投胎,這一說法是盧氏縣當地人嚇唬小孩用的,為了不讓孩子跑到那些亂墳崗子去編出來的。但那些埋著因逃饑荒而餓死人的亂墳崗子也是邪行,時不時就鬧點事,每到三月三、清明節、七月半和十月初一這四大鬼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得往亂墳崗子那多燒點紙錢,讓那些餓死的人的冤魂都安實點別出來作祟,到後來還形成了一個傳統,給逝者燒紙的時候,還要往附近多扔些紙錢,嘴裡還得唸叨著:“拿錢哎,來拿錢哎,拿錢自己去買吃的中不,別出來找了,啥也沒有。”年輕一些的人不知道為什麼要這麼做,但跟著學也傳下來了。
這話說且過,就說這49年全國解放,雖然宣告著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同時要打破舊傳統舊迷信舊思維舊階級等等,這些個壓在勞苦大眾身上的大山,但當時實際情況是戰爭剛過滿目蒼夷,留給共和國的那就是一大堆爛攤子,值錢的東西也基本都被國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