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闊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8部分,孟鞋與言高譚馬,大刀闊斧,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從此,張君秋便加入了扶風社,而馬連良也如魚得水。張君秋在扶風社唱了四年,這時候有所謂“五虎上將”的說法,就是馬連良、張君秋、葉盛蘭、劉連榮(後改袁世海)、馬富祿五個人,在二十七年(1938)到三十年(1941)這四年裡,算是扶風社最鼎盛時期,不論演新戲老戲,無不滿座,沒有熟人,真買不到票。而且也排出幾本很精彩的新戲來,可以說馬連良演戲史的黃金時代。
民國三十一年(1942),張君秋離開扶風社自己組班謙和社。扶風社旦角陸續換了李玉茹和王吟秋(古瑁軒主王瑤卿的學生,外號“小蘇州”)。楊寶忠這時也已離去,胡琴換了李慕良,當然也是一把名琴,但比楊寶忠終遜一籌。到了三十六年(1947),喬玉泉故去,馬連良如失左右手。扶風社至此便盛極而衰了。
從二十二、二十三年(1933、1934)葉盛蘭、楊寶忠相繼加入起,扶風社日見起色,到二十七年(1938)張君秋加入造成高峰。經過四年巔峰狀態,三十一年起張君秋脫離馬家,扶風社便逐漸走下坡,而到三十六年喬玉泉死,便到了衰敗階段。綜上所談種種,讀者便可對馬連良挑班二十年的演戲過程,有一個概括印象了。
馬連良劇藝評介(1)
一、 全面檢討
先談戲路。在《馬連良獨樹一幟》文裡,筆者就談過,馬連良是以譚、餘演法為基礎,又兼學賈洪林的藝術。那麼賈洪林是何許人呢?這裡不妨稍作介紹:
賈洪林,江蘇無錫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出生,那一年歲次甲戌,他生肖屬狗,所以小名“狗兒”,也叫“狗子”。從前人的小名兒(乳名)是跟著一輩子的,所以他紅了以後,一般人還稱他為“賈狗子”,他正名洪林,號樸齋,是梨園世家。祖父賈阿三,號棣香,字樹堂,是名崑曲小生。父賈阿金,號闊亭,習文場。洪林自幼學戲,工老生,在小鴻奎班為臺柱,嗓音圓潤爽亮,極為觀眾歡迎。倒倉後,勤下苦功,不久嗓音恢復。在他盛時,與譚鑫培同班,譚偶爾不唱,班主就以洪林承乏,座客毫無異言,其聲勢、造詣可知。他為人聰明絕頂,做表重唸的戲,尤優於唱功。拿手的正工戲有《八大錘》、《瓊林宴》、《九更天》、《打漁殺家》、《烏龍院》。與譚鑫培配演《盜宗卷》(陳平)、《捉放曹》(呂伯奢)、《搜孤救孤》(公孫杵臼)、《群英會》(孔明)、《四進士》(宋士傑,以前此劇的主角飾毛朋),與楊小樓配演《戰宛城》(賈詡),與王瑤卿配演《兒女英雄傳》(安學海),全都有聲於時,觀眾認為不作第二人想的。賈洪林演《回荊州》飾前喬玄,後魯肅;《長坂坡》飾劉備,自漢陽院哭劉表起,到摔子止。這兩出戏裡,他那唱做佳妙,不落恆蹊,全有獨到之處。所以後來馬連良的《龍鳳呈祥》飾前喬玄後魯肅,他是遠法賈洪林,近仿餘叔巖;而餘叔巖也是有所本,按賈洪林的路子唱的。
譚鑫培晚年,倚賈洪林為左右手,賈洪林因誤服提藥敗嗓,不能動重唱工戲,也就一直以硬裡子為己任了。民國六年(1917)三月譚鑫培病逝,過了半年,賈洪林在九月二十三日去世,前往追隨他的老搭檔於地下了。享年四十四歲,可稱英年早逝。
馬連良自幼就私淑賈洪林,在科班時去聽譚鑫培的戲,而更感興趣的,卻是賈洪林。多方仿效,亦步亦趨,在他十五歲還沒出科時,就被富連成同學起個“小賈狗子”的外號了。民國五年(1916)春,馬連良正式拜賈洪林為師,從此更積極學習賈派劇藝,可惜只從師了一年半,老師便去世了。
把譚、餘、賈三人的藝術融會貫通,自己再揣摩、研究、改進,便慢慢形成馬派了。
老生講究“唱”、“做”、“念”、“打”。我們且看馬連良在這四方面的天賦和功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