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塵小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部分,擰一把,灑落一地珍珠--我的鄉下歲月,塵小春,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紛紜的問題,我也覺得很難界定它的概念,平常文章中用“知青情感”代替它。現暫且將“知青文學情結”歸結為“知青情結”範疇吧……
“他們是真的滿腔熱血追求真理,追求光明去到那他們認為的抗日前線,為國馳驅。他們懷念延安是有理由的。而我們下鄉呢,是極不情願。可我們對那片土地的思念卻一點都不假。這理由又何在呢?我常常被這問題困擾。覺得是對自己青春的憑弔,是對農民深深的同情,是歷盡滄桑後對過往本真的回顧……”——知青下放與熱血青年“奔赴延安”當然大不同(這隻怕又得另寫一個長帖了)……你末尾三個排比句感慨的內容,我以為體現了我們知青這代人的情感,而在增加反思的文章中,它所表現的實際上是浸透作者良知的人性的真、善、美的體現。暫且到此吧!
另外拜託諸位:文字中不要出現謾罵和指責執政之類詞語,否則會使這個“回帖都可彙編成書評”的長帖止步了。
83樓asd99999:持續關注這場討論。這種平心靜氣的探討很好,有條件的話,還可邀請一些學者來講學。這次評為辛卯瀟湘風尚大典《10年風尚學人》八旬高齡的鐘淑河先生己答應下週來我們湖知網講學。望有心求知者踴躍參加。讓我們湖知網所有的朋友們都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健康愉快每一天。
84樓燕歸來:法國漢學家潘鳴嘯的新書《失落的一代》(轉載)
2010年 7月 08日
作者 凱文
在二十世紀的中國大陸,曾經有這樣特殊的一代人,他們出生時趕上解放,長身體時趕上自然災害,上學時趕上插隊下鄉,成家時趕上計劃生育,沒到退休趕上下崗,總之,可以說是生不逢時。而這一代人中,又有一個最具有象徵性的群體,就是人們所說的知青。據統計,在六七十年代,全中國範圍內被標上知青身份上山下鄉的,達到驚人的一千七百萬人。今天,這個龐大的群體已經分散在社會各個階層中,中國政府也不希望這件並不光彩的往事再成為焦點,他們彷彿已經被淡忘,卻又不時地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一些外國學者也被這一代人的獨特經歷和命運所吸引,為他們著書立說,其中就包括法國漢學家潘鳴嘯(Michel Bonnin)。
潘鳴嘯先生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與老知青接觸,聽他們講述在中國農村的種種遭遇,立刻就被吸引住了。他本人當年也曾經在巴黎參加過1968年的“五月風暴”,很容易產生精神上的共鳴。在數十年的研究後,他的新書《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終於在中國大陸出版,在這個並不算豐碩的成果庫中寫下了重重的一筆。本臺為此採訪了潘鳴嘯先生。
……
(全文太長,此處從略)
前年我們跟隨李姐飛往重慶參加";無聲的群落";首發式,會場主席臺上有位凹眼凸鼻的老外,他就是法國人潘嗚嘯。與之交談獲悉他娶了位知青老婆。
85樓大隊部:“我們下鄉呢,是極不情願。可我們對那片土地的思念卻一點都不假。這理由又何在呢?我常常被這問題困擾。覺得是對自己青春的憑弔,是對農民深深的同情,是歷盡滄桑後對過往本真的回顧。。。。。。 ”
說得非常好,我有些喜歡天塵兄了,哈哈………
人可能會忘記很多過去的事,但大概不會忘記自己的青春,何況知青的經歷對大多數人銘刻一生,後來的一切均從這裡開始的。知青對自己青青歲月的懷念,或許是人類情感中最為真實最為珍重的部分;成長、初戀、對家人的思念、對社會的認識、友情與背叛、飢餓與辛勞、痛苦與打擊、希望與絕望、生存與死亡。。。。。。有太多的情感教育集中到了知青這一個特殊的時段,幾乎人生最深刻的感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