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部分,郭子儀:史上第一"圓滿將軍",一意孤行,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可惜現在甭說自己影響一國之途,就是身邊的人又能影響幾個?再提起“夢想”兩字,感覺是如此的遙遠。

對於郭子儀中武舉的年齡,一直沒有定論,兩唐書中,都以“以武舉高等補左衛長史”一語帶過。

《郭公廟碑銘》倒是提了一句:“弱冠以邦鄉之賦,驟膺將帥之舉”,“弱冠”在古代是指20歲,後來也被引申為20歲左右的意思,這裡也不排除為了碑銘朗朗上口,“弱冠”為第二種意思。“邦鄉之賦”並不是說友鄰吟詩作賦,此處的“賦”應為士兵、服兵役之意。《左傳•隱公四年》就有“兵也。以田賦出兵,故謂之賦。”

也就是說,20歲左右的郭子儀在邦鄉的軍隊裡服兵役,當時軍隊分為府兵、禁軍、地方軍等,郭子儀應徵的是地方軍。

郭子儀20歲那年是公元717年,當時唐朝還實行府兵制。根據府兵制的要求,服役的年齡是“二十一入募,六十一出軍”,雖然先天二年(公元713年)玄宗曾下制:“今宜取年二十五以上,五十而免。屢徵鎮者,十年免之。”但由於兵員緊張,並執行不嚴。

我們只能說,當時的郭子儀肯定不小於21歲。

府兵要求從“六品以下子孫及白丁無職役者”中挑選,郭子儀既然能入選,也可以推測出當時五十出頭的郭敬之官位還屬於六品以下,也就是還沒當上刺史。

郭子儀服兵役期間,參與了朝廷舉辦的武舉考試,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第十四章 弱冠中武舉

武后時期,為選取優秀的帶兵人才,保衛大唐的邊境安寧,武則天以文舉為參照,在長安二年(公元702年),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設立了武舉制度。

武舉初始於唐代,當時制度並不成熟,考試的科目現在看來也不太科學。簡單來說,考試的重點就是射箭和力氣。

既然科目簡單,那麼報名的人也就多,天下習武之人云集長安,想比賽得排好幾天隊。於是在當時又產生了一種資格比賽制度,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資格,你才能參加比賽。

資格賽對選手的要求有三條:

一是得懂得點兵書,總得不能是文盲不是。

二是還能有點才藝,當然這才藝不會是唱支歌、跳個舞什麼的,而是勇技,其實就是想辦法表現一下自己的勇敢,以免選中的人日後到了戰場上是個孬種。

第三就是射箭,又分為平射和筒射。平射,顧名思義,就是看誰把箭射的平,大家都知道,由於地球引力的原因,箭射出後一定呈一定的弧度,所以射箭時還要講究個最佳發射角。在同樣遠的情況下,把箭射得平,意味著箭的初速度大,其實還是比得臂力。在矢發平直的前提下,射十箭,中五箭及以上為上第,三箭及以上為下第。筒射檢驗的是“善及遠而中”,應該是在遠處放一個筒作為目標,看誰射得最精確,十發四中就為上第,三中為下第,三中以下為下第。

經過地方上的初評,達到了武舉的條件,就可以到京城參加武舉了。由於這資格試是完全由地方主辦,除筒射外並沒有特別清晰的標準,免不了出現許多照顧當地生員的情況。

郭子儀既然是被稱為“騎射絕倫”,當然順利透過了地方上的預選。

在京城比試,再想徇私舞弊就困難了。再說,高官子弟已經有政策照顧就業了,沒必要非得來趕武舉這一場。

武舉考試的專案,包括了射長垛、騎射、馬槍、步射、材貌、言語、舉重七項。

射長垛是比試遠距離射箭的精準水平。由帛或皮革製成特大號的五個箭靶,中間的箭靶有長寬各六尺(大約180cm,夠大的,再近視的人也能看清靶子),其餘四靶小一些,但也有三尺長寬。靶上分成三個區域,分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聖僧傳

一意孤行

沙漠雪芙蓉

垃圾王

愛情公寓我的親姐陳美嘉

Iuxi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