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氏六合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8部分,我讀鬼谷子,曾氏六合網,領域文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使是這樣危急的時刻,魏延也沒有想到去反叛。最後終因不得志,一個智勇雙全、身經百戰的將軍不是倒在戰場的硝煙瀰漫中,而是死在了自己最信任的同伴馬岱刀下。
縱觀魏延悲劇的一生,與他自己的性情息息相關。“食其祿而殺其主,居其地而獻其土。”呂布如何?在那種朝代,弒主之人是不會被高度認可的,即便在後人眼光看來是深明大義、棄暗投明。
魏延太過自負,實力很強,但是不能謙恭克己,不服指揮時有發生。也未必是那種甘於捨生忘死的忠誠大將,“是夜,孔明喚眾將商議說:‘今魏兵來追,必然死戰,汝等須以一當十,吾以伏兵截其後:非智勇之將,不可當此任。’言畢,以目視魏延。延低頭不語。王平出說:‘某願當之。’孔明說:‘若有失,如何?’平說:‘願當軍令。’孔明嘆說:‘王平肯捨身親冒矢石,真忠臣也!。。。’”可惜連王平都敢冒此危險。恃才放曠,怎能招人喜歡?
劉備和五虎大將悉盡亡故之後,魏延成了資格和功勳最老的人,難免會桀驁不馴、傲才凌物。尤其在諸葛亮死後,由於在資歷和威望都不如他的楊儀帶兵,他更加不服。當馬岱提他的人頭去報功時,陰險狹隘的楊儀竟然“起而踏之,說‘庸奴!復能作惡否?’遂夷延三族。”他死後七年,蜀人楊戲著《季漢輔臣贊》給魏延這樣的評語:“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魏延是個性情中人,“我等投魏”是句氣話!他投魏的機會那麼多;真要投早投了!說到底,就算真的投魏,也情有可原。諸葛亮不懂得,也不願意與有個性,有稜角的下屬相處。這點上,劉備比諸葛亮大氣得多,劉備更能把握大局。其實諸葛亮沒有害魏延之心,要加害魏延對於諸葛亮生平來說是很容易的。但是諸葛亮確實是不怎麼喜歡魏延,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其實是有緣分的。諸葛亮對魏延就是沒有好感。
易中天在《品三國》中對魏延之死作了很精闢的分析:第一:你諸葛亮為什麼不親自殺,把殺人的任務交給了楊儀和馬岱?是不是諸葛亮也覺得殺魏延心虛,下不了手啊?第二,如果魏延真的想叛變,他至於還跟楊儀叫勁嗎?說句明白話。魏延也就是覺得自己多少年跟著諸葛亮出生入死,功勞苦勞都有了,可什麼待遇也沒有。他如果心中怨恨諸葛亮,倒也是在情理之中。三,魏延就算是反對諸葛亮,可也不是叛國啊。這頂多算上下級鬧矛盾。魏延對撤兵的事說得很清楚:不能因為丞相死了,就把國事廢了。該伐魏還得繼續伐。這裡邊沒有一點叛逃的意思啊。頂多是魏延不同意諸葛亮的遺囑罷了,也犯不上給殺了啊?
當然,魏延之死很值得當今的管理者深思:不可因個人喜好“*”一些有才華而個性迥異的下屬,更不可為了證明自己沒看走眼而處處阻礙其立功和進步。“反骨”不會與生俱來,誰也不願意身上長“反骨”,但“反骨”是可以逼出來的。“反骨”與“忠骨”之間,相差的只是一種識人之眼、容人之心、愛才之道,這就是魏延之死留給世人的啟示。。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二節:眾口爍金
第二節:眾口爍金
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關閉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奸邪。故說:參調而應,利道而動。故繁言而不亂,翱翔而不迷,變易而不危者,(者見)要得理。故無目者不可示以五色,無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無所開之也。不可以來者,無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聖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說:“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諱忌也。眾口爍金,言有曲故也。
筆者字面理解
故口者,機關也;所以關閉情意也。
嘴是關閉情意的機關。
耳目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